云原生计算是一种通过利用云服务的弹性、可扩展和分布式特性,更有效地构建、部署和扩展应用程序的方法。它涵盖了容器化、微服务架构、持续交付和自动化等概念。云原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过去十多年,以下是云原生发展的主要阶段:
云服务阶段(2010年前后): 随着云服务提供商如AWS(亚马逊网络服务)和Azure(微软云服务)的崛起,云计算进入云服务阶段。开发者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获得各种云服务,但应用程序的构建和部署仍然相对传统。
容器化阶段(2013年前后): Docker的出现标志着容器化技术的兴起。容器提供了轻量级、可移植的环境,使应用程序在不同的环境中更容易部署和运行。
编排工具阶段(2014年前后): 随着容器数量的增加,出现了针对容器编排的工具,如Kubernetes。这些工具帮助管理和协调大规模容器化应用程序的部署和运行。
微服务阶段(2015年前后): 微服务架构成为云原生的核心概念之一。将应用程序拆分为小型、独立的服务,有助于提高灵活性、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。
持续交付和自动化阶段(2017年前后): 云原生的发展逐渐将重点放在持续交付和自动化上,通过自动化流程实现更快的交付周期和更高的质量。
服务网格阶段(2019年前后): 服务网格技术的兴起提供了更强大的服务间通信和管理能力,例如Istio等项目。
总体而言,云原生计算经历了多个阶段,从虚拟化到容器化、微服务,再到持续交付和服务网格等领域的发展。这些技术和概念相互交织,形成了云原生生态系统,为开发者提供了更灵活、可扩展和可维护的应用程序构建和管理方式。